分享

网友爆料App隔空删除用户视频:我手机里的个人隐私信息到底谁做主?

一段时间以来,以“专业鉴定”出圈的潮流电商——得物App,在年轻人群体中“存在感很高”。

不过最近,一则有关得物App的新闻屡上热搜,将该品牌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
隔空删“物”?得物App深陷舆论漩涡

11月12日,有网友曝光一段视频,称得物App未经自己同意,调用其手机权限,删除了他早前录下的维权视频。


该网友发帖称,自己在得物App上购物,收到商品后认为有问题,于是拍摄视频联系平台,不料收到手机提示“得物App删除了视频”

消息一出,众皆哗然。以前我们只知道小说里有的大侠身怀绝技,可以“隔空取物”,岂知今日手机App竟也掌握了“隔空删物”的“绝活”?



对此,得物App回应表示,从未删除用户手机相册中的原视频,只是为避免占用用户手机空间,删除了其临时缓存文件



但显然,得物App的回应没有平息网友们的质疑。不少人表示:哪怕是占用手机内存的“缓存文件”“垃圾信息”,也属于用户的个人信息,App无权不经同意自行删除。

更有人发出“灵魂拷问”:得物App真的是出于“为用户着想”,才删除相关视频缓存的吗?

越界索权,App运营商过度收集信息

一石激起千层浪,“得物删视频”相关新闻之所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,主要还是因为“天下苦App越界索权久矣”。事件虽小,却折射出当前手机App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个人信息保护困境。

虽然得物App辩称删除的是“缓存文件”,但不可否认的是,这种行为和未经允许访问用户相册、通讯录、位置等隐私信息一样,本质上还是App在越界索权,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。


得物App之所以能够删除用户手机缓存文件,概因其安装时开启了用户手机的若干访问权限

近些年,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各种服务App深入大众的生活,在满足人们各类需求的同时,也带来了不小的困扰。其中,又以信息安全隐患最为突出,已成为几乎所有智能手机用户的心病。

例如在安装注册阶段,App就可能要求用户填报姓名、身份证号、手机号码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;在使用阶段,App为了能通过大数据对用户需求进行预测,推送用户可能喜欢或可能引起用户兴趣的产品或广告,会通过后台跟踪用户的使用记录和浏览记录。

更有甚者,一些App还会要求用户开通地理定位、录音录像等与自身核心业务交集不大的敏感权限,以便最大限度地收集用户相关数据和信息。



打开外卖App,系统会自动推荐好友去过的美食餐厅;打开资讯App,系统会自动推荐你所在地区的新闻;打开旅游App,系统会自动推荐你刚刚浏览过的旅游路线。

很多用户常常感叹App比自己还“了解”自己,殊不知正是由于越界索权,才使得App如此“善解人意”。

敲响警钟,App运营应遵纪守法

App越界索权有什么危害?今年10月,工信部开展侵害用户权益整治 “回头看”工作,就App过度索取权限等问题要求多款App进行整改。通报名单中,诸如“丁香医生”“智慧树”“美柚”等知名App均在列。


截至今年9月份,从国内三大运营商披露的数据来看,中国移动5G套餐用户达5.57亿,中国电信达2.51亿,中国联通达2.0亿,总数突破10亿大关,这也意味着智能手机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。如果大大小小的App越界索权成为行业默认的“潜规则”,那么全民个人信息“裸奔”必然会成为大概率事件。这不仅将影响用户个人的财产安全乃至人身安全,也关系着国家信息安全和公共治理秩序。

再回到“得物删视频”事件上,或许事件本身只是由于技术上的失误、“巧合”导致的,得物App本身并无“害人之心”。但正是手机应用市场长期存在的信息泄露顽疾,让用户逐渐对一些App失去了信任,导致本次事件的舆论持续发酵。

这也给相关企业敲响了警钟。电商时代,消费者的口碑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成败。合法、正当、必要,是App运营商收集用户信息的底线。在开发和运营App时,运营商必须自觉担负起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的职能,尊重用户的隐私权和自主权,规范收集信息范围,明确信息使用目的。只有真正做到为用户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捷,才能维护良好的商业口碑,实现企业的稳步发展。

而对我们个人用户而言,则要提高信息安全防范意识,在使用App的过程中,应选择正规的应用软件商店或其他安全渠道下载,拒绝下载来历不明的App;注册App时认真阅读相关隐私政策,做到谨慎授权;发现App违规收集信息的情况,要勇于维权,避免个人信息安全受到进一步侵扰。
源于:保密观



版权说明:论坛帖子主题均由合作第三方提供并上传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进行举报

没找到任何评论,期待你打破沉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